去年4月,徐林(化名)回母校华东理工大学找在那里任教的同学谈事。疫情期间,学校不能进去,两人就约在学校对面的“豪享来”。
世纪之交的上海流行吃这种牛排套餐,各种各样的店开了不少,有的名字就会往“豪享来”上靠,让人傻傻分不清楚。
1998年,她在虹口中学读书,有一天一个同学得意地告诉她们:周末,爸妈带她到东江湾路上的西餐店吃了牛排。
一份套餐有餐前面包,有饮料,还有用铁板盛着的牛排、意面和荷包蛋,中西搭配。连店名都很奇特,叫“中西餐厅”。
汪澄蓉记得一份套餐是27元,对那时一月零花钱只有50元的她和小伙伴来说,并不是一直能负担得起的。
2004年,《解放日报》上有一篇文章《“西式简餐”热申城》指出,短短几年中,上海的商务区、商业圈,乃至生活居住小区,都出现了“西式简餐”的身影。
“意大利面、蔬菜色拉、田园蔬菜汤,外加一杯咖啡,兼有西餐和快餐的特点,但价格上确实比星级酒店实惠。”
“以前又不懂什么是好牛排。”汪澄蓉其实是有机会比较的,大学时曾有追她的男生带她去那些贵的西餐厅如Hardrock、Friday吃饭。
等到工作之后,她的活动范围框定在市中心,豪享来是再也不去了。“如果是吃简餐的话,我们更多会去Wagas之类,是更正宗的外国氛围的店。”
特色是用嫩肉粉与调味处理了价格相对较低、肉质原本并不适合做牛扒的材料,配上一些意粉,蔬菜,再加个半熟荷包蛋,热滋滋的铁板,让一般群众也能用平价享受一餐美味的“牛排”。
等到人们有机会品尝了更为正宗的牛排,以及现在购买进口牛肉的渠道越来越多之后,豪享来之类的西式简餐店似乎就被之前很喜欢它的年轻人们淡忘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