记得2020年宜家静安城市店开业时,朋友圈里在这附近工作的朋友们,都信誓旦旦地说要来此打卡,顺便在餐厅的景观位好好吃一顿午餐。
这不禁让人心生感慨,曾经是一代人美食天堂的宜家,即便拥有代表“精致打工人”生活的轻食和甜品,也会有被人遗忘的一天。
80、90后出生的上海孩子,一定不会忘了1998年1月宜家徐家汇店开业时的情景。这是宜家在中国市场的第一家门店,至今已过去了整整25年。
虽然已经是全民奔小康的时代,但以洋气时髦著称的上海人家里,房子家具的设计风格还是以颜色艳丽、造型传统的红木家具为主。
除了性冷淡风带来的清新家居之外,宜家更吸引人的则是开在商场里、空间面积颇为气派,玻璃橱窗里售卖北欧风味美食的大众餐厅。
作为中国最早接触西洋文化的城市之一,上海人往上数三辈,哪家不是吃炸猪排蘸辣酱油,喝咖啡配白脱蛋糕的老底子。
身为海外餐饮竞相争夺的前沿阵地,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,肯德基和麦当劳等一众西式快餐就已经登陆上海滩。
吃惯了老腔调的海派西餐,又接受过西式快餐洗礼的上海人,在宜家餐厅里初识到神秘的北欧风美食时,那种触动也是真实且新奇的。
但插着瑞典小国旗,要搭配土豆泥吃的小肉丸,以及烤得粉粉嫩嫩的三文鱼排,质朴又健康的三明治都像个诱捕器一样,吸引着好奇的上海食客为了这一口北欧美食特意而来。
那时候跟着家长来逛宜家的小朋友,一定会吃两个甜筒。进门时一个,临走时还要再买一个。奶香浓郁的甜筒,让人满足感翻倍,获取这一切也仅需两块钱。
还有收银台外面,常年大排长龙的6元热狗。踮着脚接芥末酱和番茄酱,是多少孩子当年逛宜家的回忆。
没有西餐那么一板一眼,也没有快餐那么千篇一律,宜家餐厅那种便捷里带着些简约的氛围,用现在最流行的一个词来形容就是松弛感。
每逢周二和周四,这些单身爷叔阿姨们都会带着面包茶水和扇子纸笔,穿上自己得意的衣服,满怀期望地到宜家餐厅去寻找自己的另一半。
而数以百万的北漂大军,也喜欢在周末傍晚和朋友相约宜家,在这间宽敞明亮,带着浓浓家的气息“共享餐厅”里,吃顿经济实惠的晚餐当作奖励犒赏自己。
新鲜、自然、清新、实惠,这些叠加在北欧美食上诱人的形容词,去宜家吃饭已经成为当时的一种时尚生活方式。
这种副业超过主业的情况,也震惊了宜家位于瑞典的总部,连他们自己的食品部门主管都感叹“宜家是个好餐厅,顺便还能买家具”,餐厅也成为宜家一张响亮的“名片”。
当我们都以为宜家餐厅会是未来几十年里,陪伴自己成家立业,甚至是带着下一代回忆青春的宝藏地时,却在某天突然发现,宜家早已从导航记录里消失,那里也不再是假日用餐的首选。
这种诞生于17世纪欧洲的饮食形态,在中国虽然起步非常晚,但短短几年时间里就凭借低卡、低糖、健康、减肥等几个关键标签,迅速俘获了年轻人的心。
各个城市里轻食独立餐厅的崛起,到轻食连锁品牌的四处扩张,一些知名餐饮企业也开始大肆进军轻食界。
就连昔日以炸鸡、汉堡等“垃圾食品”著称的麦当劳和肯德基等一众快餐品牌也开始调转船头,研发出了全麦低脂无油配方的新·轻食产品。
为了在轻食赛道里站稳脚跟,已经内卷到了白热化,都想用价格把对方拉下马的连锁品牌,十几块就能让你吃上一份冷餐沙拉或是热食藜麦饭。
更重要的是,这些擅长供应链和物流的轻食品牌,抢占市场的同时还不忘见缝插针式铺货,品种也更加多样化。
同样是一份北欧风味的三明治,根本无须跑到宜家餐厅,不仅24小时便利店随到随买,在外卖软件上动动手指也能送到家。需要到店点单的宜家餐厅,已经远得仿佛在天边。
下班后不论累到什么程度,也要打开B站跳一段帕梅拉,然后再吃一个女明星同款减脂沙拉卷,这样精致、精英的生活步骤才对得起“精致打工人”的称号。
也是在这个时期,维密天使们的隔夜燕麦杯,连火好几年的生酮减肥法,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大众,健康低热量的轻食还是自己做的最好。
直至有一天突然发现,一向以“白人饭”鼻祖著称的宜家餐厅,竟然添了早餐而且还卖起了凤爪、烧麦。
在一波波后浪的冲击下,宜家也从不敢固步自封,努力迎合着外面的新天地,让自己变得更年轻,更懂得网红心理。
为了招揽进店拍摄的顾客,宜家还推出了限定快闪的自助餐,从羊排、意面到钵钵鸡、小龙虾,主打一个中西合璧,要啥有啥。
专属的肉丸意面热狗、三文鱼热狗等瑞典食品,占据了显著位置,可收效却不尽如人意。同质化和流水线的味道,甚至成为集中被吐槽的雷点。
直到饱妹无意中刷到宜家的直播间在卖土豆泥,才发觉身边已经没有人会为了吃饭,再特意去一趟宜家了。
扎根中国25年,宜家餐厅像一个老朋友,陪着我们长大,却也渐行渐远。只不过那些初识惊艳的日子,已然是轻舟已过万重山。
也或许宜家餐厅的味道和品质一直没有变,变的只是我们。就像一个热评说的那样:不是宜家落伍了,而是我们的生活升级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