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彩体育:之江到底哪里好?
平时,也有不少粉丝通过社区来加我微信,有问之江教育的问题,比如哪一所学校好,也有想了解房产投资信息的,比如之江哪个二手房更值得入手,哪个新盘值得摇,也有来问之江有哪些美食,有哪些适合亲子玩乐的景点场所……
昨天,一位粉丝加我微信说,看到我们前几天全知道五年跟踪之江文化中心的稿子里写到我16年安家在之江,在计划在之江买房前,特别想听听我这个在之江生活了几年的杭州人对之江的理解,说说之江到底哪里好?
当然,相比全知道日常推送中以客观事实作为推文准则的要求不同,今天我讲的都是我的主观感受,仅代表我个人观点。
从卫星地图上看,之江是主城区里唯一一整片都绿油油的地方,区域内绿化率特别高。之江的北侧是西湖五云群山,西侧是国家森林公园,在杭州市区几个空气质量监测点中,位于之江云栖的监测点的空气质量常年是市区最好的。
特别是之江的龙坞,负氧离子含量也是杭州市区最高的。我的一位邻居常年鼻炎患者,以前住文一路,来到之江几年后,鼻炎基本都好了。
夏天的夜晚,我开车从市中心回之江,车子开到之江路或者梅灵路上时,气温会下降3度左右,车机屏幕上显示的AOI(空气质量)指数也会下降。
环境好,到了周末,经常可以带着家人孩子去之江周边的爬爬山,看看景;无论是去九溪云栖这些西湖的五云山麓,沿着梅灵路去梅家坞、上天竺、灵隐,走之江路去九溪、虎跑,还是去午潮山森林公园、龙坞茶山或是铜鉴湖、三江口,住在之江,都是开车一会儿就到了。
如果每个周末选择一个家附近的景点,住在之江甚至可以好几个月不重样的玩,离景区那么近,离山水那么近,这是其他板块不具备的。
我认为,之江环境的优势是独一无二的,比如 某个地方缺少商场和医院,将来在城市化进程中,这样的配套规划迟早会补齐,但一座山、一片水、万亩茶园和清新的空气,这是不可复制的。
这几年,之江公办教育的进步有目共睹,特别是前几年,在几个核心点位引入了一些名校资源。在当时,教育群里不少人持谨慎态度,认为只是名校在之江挂个名走走过场而已。
不过,今年那些年年质疑之江名校办学的粉丝,不少都黑转粉,因为今年中考几所学校都出成绩了,而且是十分亮眼的成绩。
我觉得,出成绩的背后,欣喜地说明了两个问题,一是通过生源结构的优化,一些生源先好起来的学校,成长的速度很快,二是西湖区公办教育资源的实力确实有目共睹。那么越来越好的生源结构+西湖区公办教育资源=优秀KPI的保证。
当然,之江板块内学校之间的差距还是不小,但是从整个面来说,之江的学校通过我前面讲的两板斧,整体上年年都在进步成长。
相比之下,有些板块只要生源结构稍不稳定,成绩马上就会出现大波动,这跟整体的教育资源教育水准厚度息息相关。这一点上,位于西湖区的之江还是很稳的。
写到这里,一定会有人说,那之江跟西湖区老文教区还有其他一些区块比还是有差距的,我当然不否认,但是结合之江的房价、区位和定位,之江和其相似的同类板块相比,经过这几年的发展,教育方面也形成了优势,已经从有学校读变成有好学校读。
前几天,之江一个酒店要办书画比赛,工作人员跟我聊起找评委专家的事,我说之江最不缺的就是艺术家,开个玩笑说,在之江,一板砖下去都能砸到几个艺术家。
因为中国美院和浙江音乐学院以及相关的上下游产业都在之江,之江板块除了环境好是共识,艺术人文气息浓厚也是大家最为深刻的印象。
我发现,受到这样的氛围影响,之江经常会出现一些有意思的独立小店,比如颇有设计感的独立面包店、咖啡馆、西餐厅,他们的主理人都是美院浙音搞艺术出身的,店里的一张海报,一个门头VI,都会做的比其他地方更精致好看。
人文、艺术、文化的标签根深蒂固后,相关的配套就会随之而来,比如省级文化中心之江文化中心,以后之江的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打卡省内最高级别的博物馆、图书馆,这也是艺术人文方面特别的优势。
把交通作为之江的优点,相信会引发不小的争议,毕竟平时经常有粉丝在后台和社群留言说,早晚高峰的之江真的很堵,特别是之江大桥、之江路这些快速路或主干道。
早年,只有一条之江路和留泗路进出城。按照之江的体量能级来说,要新增加快速路难度很大,但得益于杭州快速路网的规划,要在主城区西南侧形成城西、之江、滨江、市中心相连接的快速路网,在这样的大背景下,紫之隧道、之江路隧道、彩虹快速路西延这样的项目纷纷落地。
对于之江来说,紫之隧道、之江路隧道这样的项目,都是超越板块能级和体量的交通配套,说直白一点,如果只是为了之江的30万人口,紫之隧道这样的项目落地的可能性都不大。
目前高峰期之江大桥、之江路的拥堵,除了之江本身的常住人口有所增加外,造成拥堵的主要原因其实就是过境的大流量,比如早高峰之江大桥往滨江方向的车流,很多都是紫之隧道从城西过来的流量,以及彩虹快速路从富阳方向过来的流量,这些流量使之江大桥在高峰期迅速饱和,之江地面几个方向的上桥流量自然就形成排队拥堵。
所以,之江交通的问题不是在于缺少主干道和作为城市枢纽的快速路,而是本地的路网密度不够,分流分导的能力不足,高峰期大家只能往枢纽上一块挤。
比如,之江大桥旁规划的梧桐路隧道,虽然不是快速路而是连接两岸的城市道路,但是这条隧道落地后,之江和浦沿的流量就可以分流,不和过境的枢纽流量挤在一块,就像望江隧道、博奥隧道开通后,钱江新城与钱江世纪城往来的车流,就不必再去走钱江三桥,与往来机场高速、风情高架以及秋石高架的过境流量挤了。
不过,紫之隧道、彩虹快速路西延、之江路隧道虽然高峰期流量很大,但在平峰时段,确实给之江的交通提升了几个能级,给我们住在之江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。
就拿紫之隧道来说,前几天去三墩一个朋友家聚会,从之江出发,20分钟就到朋友家里了,另外几个城北、城西物理距离更近的朋友,反而比我们更慢。
未来之江路隧道开通后,非高峰时段之江都能做到半小时以内达到钱江新城、城西、未科、滨江、富阳……跟同样处在主城区几个角落的同类板块一比,之江的交通配给线、医疗:
这算是大家吐槽比较多的一点。像我住在之江的感受是,商业配套比较欠缺,商业都以社区型的规模业态为主,品牌、业态可逛度都不高,基本没有好逛的商场和商业街。周末家庭采购和逛街购物,我们基本会去西溪印象城的山姆,或者滨江天街、宝龙城或万象城。这种生活在之江,花钱在外边的情况在我身边十分普遍,大家一聊起来,不是不愿意在之江消费,而是缺少可以消费愿意消费的地方。
我住的小区的楼幢,去年到今年陆续有几个邻居搬了出去,一户搬到了奥体,一户搬到世纪城,还有一位邻居搬到武林广场附近,跟他们聊起,住在热门板块,环境确实不如之江,但生活配套真的方便太多了,比如一位邻居说,下楼就是面包店咖啡店零食店和农贸市场,一两公里就是两个大商场和山姆超市,还有就是外卖, 同样是夜里点个小龙虾,之江的外卖品种就不太多,在滨江一搜能找出几千家卖小龙虾的店铺来。
大体量的商业、好的业态品牌与客流密度息息相关,之江的常住人口也一定程度限制了大型商业的落地布局。
我总是听之江的很多商家说,之江人口的消费力是很强的,但是人口的绝对基数不够多。虽然之江的常住人口随着板块的发展在增加,但是从人口基数始终还是板块的一个短板,所以在引入人口、产业的同时,如何把商业做出特色,结合之江的环境与文旅优势,也是未来值得思考的。
虽然之江的艺术、动画、云计算等一些领域的产业链很发达,但是像互联网、电商、金融等领域的企业产业在之江不算发达。
蚂蚁总部地块今年计划投资10亿元,距开工不远了?之江路地面恢复,通行体验提升大吗?地下隧道进度如何?全知道探访!
总投资125亿,亚太快速路(过江通道)开启方案招标!3条过江通道预留10南、11、17号线三条地铁